積極貫徹高質量發展新方略新舉措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10日 09:23教育裝備網
要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實行自主知識產權優勢理論和戰略,錨定前沿領域,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增添持久新動能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目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期、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需要針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按照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高科技為標志的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關鍵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在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發表重要文章《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這些重要論述表明,要把握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大力發展以高科技為標志的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創新活力持續激發,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但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仍任重道遠。比如,“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顛覆性創新高質量科技供給有待增加,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距離,束縛創新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需進一步破除等。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原始創新。要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避免陷入西方比較優勢的理論陷阱,實行自主知識產權優勢理論和戰略,錨定前沿領域,針對“卡脖子”技術問題,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增添持久新動能。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加速優勢新興產業規模擴容和技術迭代,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低空經濟等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形成以先進高端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科技金融體制改革,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構建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服務體系,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解決阻礙城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瓶頸,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加快高暢通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
我國現階段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復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必須把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這一重要論述表明,只有加快構建高暢通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才能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良好,形成高暢通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具備堅實基礎。面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進一步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局面。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突出抓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促進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打通制約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的卡點堵點。
在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中增強國內循環內生動力和穩定性。要堅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大力提振消費,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同時,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且不斷細分的消費需求。
在增強國際話語權中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強化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和消費能力,進一步增強對全球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同時,破除美國科技、關稅等霸權霸凌霸道的經貿壁壘,加大技術密集型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多樣化出口力度,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在不斷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的同時,著力重塑全球經濟大循環,增強我國參與國際循環的自主可控能力,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供動力來源,不斷夯實強國建設的物質基礎。
堅持和落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塑造各類高水平經營主體。做強做優做大公有資本和公有企業,充分發揮公有制主體的自身優勢和引領帶動作用,突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強化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高水平實現經濟屬性、政治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同時,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重點支持和引導中小微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打破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跨區域流動政策障礙,促進數據、知識產權等新型優質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實現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同時,在充分發揮市場在一般經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國家要發揮好監管和規范作用,破除不合理壟斷和不規范不公平競爭帶來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獨特優勢,健全高協同的國家宏觀中觀微觀經濟治理體系。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統籌推進財稅、金融、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等重點領域改革,健全就業、產業、投資、分配、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機制,構建高效宏觀經濟政策供給體系,共同推動實現國計民生全局的經濟治理系統目標。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決定》指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作為今年重點任務之一。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要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優勢和未來。
有序擴大自主開放。以我為主,立足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兼顧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和合作需要,結合不同行業和領域特點,自主選擇開放領域、范圍、節奏、層次和規則,實行單邊開放、對等開放與優惠開放相結合。對最不發達國家實施貿易零關稅待遇、單方面免簽入境等優惠政策,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經貿合作水平,更好融入多邊貿易體制。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在我國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領域,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各類開發區和保稅區等開放平臺的先行先試作用,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經貿規則創新試驗,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引導外資投向,加大外商投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進一步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持續釋放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潛力,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功能形態多樣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同時,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規則話語權和影響力。
在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對等反制中更好地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增強對外開放的風險監管能力和防控能力,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加大對外商投資安全、反壟斷等審查力度,對等反制外國對華不合理的制裁和加稅,確保主糧、種業、資源、能源等安全。
(程恩富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紀建強系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