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教育裝備網!登錄注冊新賬戶

http://www.fs-bby.com/zt/2022/ceeia/
全國教育辟謠平臺

以誠為筆 以心為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莉談青少年閱讀和寫作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09日 10:28教育裝備網

  在短視頻與AI(人工智能)不斷沖擊青少年讀寫習慣的今天,如何讓年輕一代重拾文字的溫度、找到真誠表達的意義,成為文學教育亟待回答的命題。為此,我們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張莉,從她的新著《給少年的文學課》談起,探討如何以當代經典作品為媒介,引導青少年在閱讀和寫作中觸摸生活的溫度。

  向大作家學習如何閱讀和寫作

  讀書周刊:您在《給少年的文學課》一書中選擇了26位作家的37篇作品進行分析,其中大部分是當代作家,包括李娟、劉慈欣等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作家。您選擇這些作家作品有什么特別用意嗎?

  張莉:年輕人的閱讀趣味其實在發生變化。我發現,5年前的學生喜歡的散文和最近不太一樣,比如近幾年大家都很喜歡李娟和汪曾祺。汪曾祺的語言松弛幽默,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李娟熱愛大自然,她在《我的阿勒泰》里寫媽媽、寫外婆、寫和小動物相處,都是貼合孩子日常生活的。作為老師,我們要注意到年輕人閱讀趣味的變化,并據此調整我們講解的書目。

  觀察中小學生的閱讀我想到,為什么不和孩子們一起讀他們當下喜歡的東西呢?我們應該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他們喜愛的作家作品中選擇適合講解的,激發他們對作家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給少年的文學課》嚴格意義上不是評論集,它是有關中小學生如何閱讀的文學地圖,我所挑選的大部分是當代作家,如莫言、余華、王安憶、蘇童、畢飛宇等。他們的作品大多還沒進入統編版教材,但他們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家,他們寫的是我們活生生的生活,而且又是我的研究對象,所以我視自己為作家和青年讀者中間的“連接”,我希望能幫助年輕朋友們更好地認識這些當代作家和作品,了解當代文學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讀書周刊:比起日常的閱讀和寫作積累,有些學生的目標僅僅是在考試中寫出高分作文,并將“背好詞好句”或“套作文模板”視為捷徑。您對此有何看法?

  張莉:考試作文只是寫作的一種。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好的寫作有很多種,好的表達有很多種。比如作家們寫父親就各有不同:遲子建在《好時光悄悄溜走》里寫她和姐姐早上不起床,父親就會問母親“大小姐二小姐還沒起來”,其實這是非常寵溺的稱呼,接下來父親滿懷慈愛地嘆道:“可真會享福!”你看,這是遲子建的父親;朱自清在《背影》里寫父親爬過鐵軌去給他買橘子,雖然現在的鐵軌和那時完全不一樣了,但是我們會記得那是朱自清的父親。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使孩子們了解,寫作的路徑和方法有很多。很多寫作的問題并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我們能否提供更多的參照、更多的閱讀范本,要通過閱讀鮮活的好作品調動他們內心真正的情感,寫出帶有體溫和心性的文章。我選擇的這些作品都是真正表達作者心性的文章,寫的是日常的生活、日常的親人、日常的風景。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文學作品,讓孩子們看到這些身邊的美好,學會寫下身邊的美好。

  在書中我提到了寫作的要義:“眼里有、心里有,筆下才有。”如果愛媽媽,就要知道她喜歡吃什么、喜歡穿什么衣服、平常最喜歡說的話是什么。要思考“媽媽是什么樣的”,不能套一個“我的媽媽十全十美”的模板。要寫一個獨特的人、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媽媽,就要用心去體會。

  讀書周刊:在閱讀名家名作時,我有時會覺得作家寫得太好了,我怎么也無法企及,反而會喪失一些信心。您覺得青少年是否也會遇到這種情況?

  張莉:當我們意識到作家寫得特別好時,才會熱愛他的作品,然后要想著慢慢超越他。要讀他大量的作品,也可以讀他早期沒成名的作品,發現他的“破綻”。但這并不意味著“我認識到作家寫得不行”,而是“他太了不起了”——他早期的作品是這樣,那他后來怎么變化的?他經歷了什么?他從什么時候開始變的?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汪曾祺怎么寫沈從文,葉兆言怎么寫葉圣陶,蕭紅怎么寫魯迅;王安憶年輕時候寫鄰居,遲子建寫她的童年和少年,蘇童小時候盯著水缸幻想里面有一個仙女……我們看到的是大師們小時候或者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面,其實這也是一種激勵。

  在書中帶領大家看了這么多作家作品,其實都是“走馬觀花”式的引導,哪怕孩子們只對其中的一位作家感興趣也是好的。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在年輕時代點燃他們的愛和熱情——愛生活,愛世界,愛大自然,愛家人。

  在“視覺時代”種下閱讀的種子

  讀書周刊:在如今的“讀圖時代”,比起書本,青少年更容易被短視頻吸引。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張莉:我覺得“讀圖時代”或者“視覺時代”的到來其實是大勢所趨,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人人都喜歡讀圖,但是人是有創造性和能動性的。我經常對年輕人說,不能永遠跟著別人的圖像,總有一天你們要創造一個文學世界,這個文學世界可以激發別人的頭腦風暴,進而創造出一個圖像世界。

  閱讀是有挑戰性的,它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你要做一個有創造性的人,就一定要從閱讀和寫作的挑戰中獲得快樂。這是一種隱秘的快樂,需要通過自己的熱情慢慢去尋找。

  我并不反對學生看視頻,視頻能給我們很多重要信息。但我也希望能在年輕人心中種下一顆閱讀的種子,這顆種子是充滿美感和愉悅的,它得到合適的時機就會發芽。也許一個孩子參加完高考,看了大量的圖像作品,突然有一天想起汪曾祺,覺得還挺有意思,再重新去讀他的作品,從中獲得創造的樂趣,甚至像汪曾祺一樣去寫作,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是一個紙質閱讀的愛好者。在紙上,我可以反復閱讀,可以畫線,可以折頁,可以擁有作為讀者的自主權,而電子媒體做不到這一點。視頻會控制我們的時間,但是閱讀不會,閱讀可以使我獲得心靈的解放和自由。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為更多的年輕人提供自由的選擇權,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但不要對年輕人說“你不應該這么做”,而是說“看,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你”。我是非常相信我們的年輕人的。

  讀書周刊:有一種觀點認為,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思維。您覺得閱讀文學作品、接觸文學語言,會對青少年產生怎樣的影響?

  張莉:語言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甚至世界觀。所以把優美典雅的文學語言傳遞給青少年非常重要——說話文雅,其實也反映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閱讀文學作品其實是要培養學生們語言的美感,希望青少年從陳詞濫調或粗糙的網絡用語中解脫出來。

  文學教育實際上就是人的素養教育。我之所以強調閱讀,因為我自己也是從閱讀中獲取給養的。即使沒有人引領,你也可以在文學閱讀中找到方向,要知道,這些經典是前人為我們指明的道路。沉浸式的深閱讀會讓人自信,會讓人對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閱讀并不是過時的行為,它和我們當下的生活緊密互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閱讀當代作家的作品。當我們的年輕人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才會真正愛上閱讀。

  人工智能寫不出人的體溫和心性

  讀書周刊:最近DeepSeek(深度求索)“爆火”,它生成的文章已經非常流暢,甚至能超過相當一部分的寫作者。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的寫作還有必要性嗎?

  張莉:普通人寫作,是為了確認自我,留下自己的感情和感受,這是AI替代不了的。AI可以生成光滑平整的機器文,但它沒有“人味兒”,不是真實情感的表達。

  AI的到來會讓我們反思:今天我們為什么要進行文學閱讀?為什么要強調眼里有、心里有,筆下才有?AI眼里沒有、心里沒有,但筆下有,只是,這個“有”混雜的是無數前人的感受,是機械的復制品。

  即使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復制品很美,但我們依然要知道原創的意義,比如凡·高或者莫奈的畫。正所謂“修辭立其誠”,寫作是我們確認自我的表達方式。如果讓AI寫“我的媽媽”,它完全可能比學生寫得“好”,但那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媽媽,不是“我的媽媽”。AI可以提供一個完美無缺的媽媽,甚或有許多缺陷的媽媽,但只有你自己筆下的才是真實的媽媽。你和她之間所有的情感聯結,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甚至在你晚年時,它依然是有血肉的,是屬于人的氣息和人的情感。

  相信DeepSeek比人寫得好的人,可能寫作觀就有問題,只是認為文學就是碼字。但文學不是碼字,真正的文學作品是創造一個世界,就像卡夫卡那樣、像托爾斯泰那樣、像魯迅那樣。魯迅創作了祥林嫂、孔乙己,在魯迅以前沒有祥林嫂,沒有孔乙己,但經由他的創造,現在成了經典文學形象,包括老舍寫的駱駝祥子等,也是如此。大作家就是創造了文學世界的人。這種創造性是DeepSeek永遠沒有的,它可能創造出很多個像祥子一樣的祥子,但那個祥子不是原創。

  讀書周刊:所以您認為,未來的作家想要在AI之外保持競爭力,核心在于創造性和真情實感?

  張莉:對,真正的作家要有創造性和真情。

  我想,未來AI肯定會改變一些文學審美,那些陳詞濫調、官話套話我們一眼就能看出是AI寫的。AI會讓我們對“什么是好作品”的理解越來越清晰。將來程式化的寫作肯定會被替代,好作家會越來越稀缺;類型化寫作也有被取代的風險。但是,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會更受尊重,因為作品要想吸引人就得有創造性。

  今天,我們在AI時代討論文學,看起來很傳統、很老套,但實際上它是新的。這一點在未來我們會看得更清楚:在AI盛行的時代,帶著人的體溫和心性的好文章何其寶貴、何其重要。

  記者手記

  走進文學院的時候,我多少有些忐忑。

  那年,我懷著每個文藝青年都曾做過的“白衣卿相”的夢想,以考生的身份走進北師大的校園,卻早早折戟沉沙于教七樓的初試,甚至未有機會踏入文學院那棟樓的大門。

  轉瞬七載。時光像刨子,磨盡了我的少年氣;又像鑿子,戳破了我的文學夢。好在我有機會從事采編工作,朝夕與書本相伴,日夜與文字為伍。

  平靜的生活下總是暗流涌動。AI掀起了時代的浪潮,厚積薄發的DeepSeek成了潮頭——弄潮兒正乘風破浪,像《逍遙游》里的鯤鵬;“蜩與學鳩”卻生怕被余浪打濕了翅膀。

  談起DeepSeek的時候,張老師跟我開玩笑說“編輯們要被考驗了”。我也笑著搖了搖頭,“它不會考證,總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但我確曾為此焦慮過。AI僅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仿佛從一名在作文選中七拼八湊的中學生蛻變為一顆轉益多師的文壇新星。盡管它喜歡堆砌辭藻和胡編亂造的缺點也很快暴露在人們面前,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AI依舊會以一種超乎我們想象的速度不斷進化。

  ——那么,人類為什么還要進行文字創作?

  這正是我采訪張老師的核心問題之一。

  張老師的回答很簡單:為了確認自我。這是一個似乎理所當然,卻又出乎意料的理由。可能我早已習慣于把寫稿當作工作乃至日常的一部分,并沒有思考過“我想寫什么”和“為什么要寫”的問題。

  我多久沒有“為了確認自我”而寫作了呢?

  我想,青少年朋友們或許也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喜愛寫作,許多學生僅僅將寫作當作語文考試的一部分;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表達欲,都有喜怒哀樂,都有難忘的事情,都有只屬于自己的“獨家記憶”。比起所謂的好詞好句或高分模板,這些才是最珍貴的。

  寫作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正如張老師在《給少年的文學課》一書封面上寫下的美好愿望——

  每一位少年

  都能寫出帶有自己

  體溫和心性的好文章

  我相信,這也是每一位熱愛文學,更熱愛教書育人事業之人的共同愿望。或許我們未曾擁有五色彩筆,卻完全可以做一名信使,把它送到“欲書花葉寄朝云”的孩子們手上。

(來源:《中國教育報》 )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第84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2025第十一屆亞洲教育裝備博覽會
第84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展會會刊
国产V亚洲V天堂A在线观看20,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91精品欧美综合在线,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三级久久三级久久三级 | 亚洲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中文字幕色 |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在线一本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