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02日 13:42教育裝備網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和市場需求,高校應堅持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的理念,敏銳地識別變化,積極地迎接挑戰,靈活地應對各種變革
新質生產力作為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戰略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的重要引擎。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和市場需求,高校作為知識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關鍵力量,應堅持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的理念,敏銳地識別變化、積極地迎接挑戰,并靈活地應對各種變革,在“識變”“迎變”“應變”“創變”和“塑變”中發揮關鍵作用。
識變——洞察科技與市場動態,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作為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高校不僅要加強科研團隊建設,提升科研實力,還要與業界保持緊密的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和產業變革的脈搏。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收集與分析機制,通過實時監測科技前沿動態,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進展。這有助于高校科研人員及時跟進國際研究趨勢,避免重復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應加強與業界聯系,通過產學研合作、共建研發平臺等方式,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和產業變革的方向。通過與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合作,高校可以獲取一手的市場信息,為科研方向選擇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還應加強前瞻性研究和預測,通過設立專項經費、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等方式,開展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深入研究,在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決策咨詢與戰略規劃服務的同時,助力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迎變——調整科研方向,加強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挑戰,高校需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和產業變革。在科研方向上,應根據市場需求和科技進步的趨勢,主動優化學科布局,加強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通過設立新的交叉研究方向和課程,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養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同時,還應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實習實訓、聯合培養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創新創業平臺。在社會服務方面,應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通過技術咨詢、成果轉化等方式,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應變——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實現科技創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首先,應加強與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通過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共建實驗室等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加快推進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為代表的國家急需科技領域創新。其次,應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確保科技成果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通過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工作。再次,應加強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共同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加快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良性循環。
創變——引領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通過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技術創新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一是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通過設立重大科技專項、加強科研團隊建設等方式,開展對前沿科學問題的深入研究,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源頭活水。二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業熱情。通過設立創新創業基金、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器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平臺和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三是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引進國際先進的科技和人才資源,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塑變——塑造未來,引領新質生產力的長遠發展。通過加強跨學科交叉融合,推動新興技術和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一要加強跨學科交叉融合,推動新興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通過設立跨學科研究中心、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等方式,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加速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推動新興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二要注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設立國際獎學金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國際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全球化需求和挑戰。
(作者系東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