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為什么不能取代教師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01日 09:20教育裝備網
關于“技術能否取代教師”,討論由來已久。伴隨著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火,這一話題已經升級翻紅為“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師”,為社會各界所熱議。事實上,回答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人工智能的技術特性如何,而在于人們如何認識教育本質和師者內涵。
如果將理解教育仍困于知識學習,將教師職業僅界定為數據傳遞和知識傳授的搬運工,那“以機替人”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因為凡是基于穩定規則體系的、規律隱藏在可獲得數據中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然而,教育是融科學、技術、人文和藝術為一體的復雜生態網絡,是自然生長與人文引導的藝術,而知識傳遞僅是教育的冰山一角。教育的本質,應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柏拉圖的“以辯求真”、是葉芝的“點燃火焰”。為人師者,應是育人育才的好老師、“大先生”、教育家,肩負為學生創造美好體驗、傳承人類文明、塑造社會未來的使命。凡事種種,豈是機器所能企及替代的?
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啟智潤心,而非剛性機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好老師能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用溫暖人心的指導來支持和鼓勵因材施教。以人師育才來成就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以辯求真,需要教師循循善誘,而非機械灌輸。當前學生對人工智能的依賴已開始顯露出弊端風險。信息繭房、認知外包產生了大量充滿AI味的捉刀答案,讓學生一點點失去了獨立思考、批判質疑、創生新知的認知力。人工智能對已有知識的重組生產,并無法創造出打破常規的新知識和新思想。智能時代的新質人才,更需要在蘇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誘下“善謀善斷”,在明辨是非中樹立正確的倫理三觀,在理性批判中孕育出創造性思考的光芒。
點燃火焰,需要教師立德樹人,而非投喂知識。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之一,教師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這種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需要教師的智慧引導和身體力行。人工智能在認知情感方面的局限,決定了其在近未來時期難以勝任此類工作。作為“人師”,教師在價值引領、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不可被技術替代的德行智性。
師者,不止于授業解惑,更是塑造價值、共振情感、培養創造力的傳道智者。當超越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窠臼來認識教師時,人工智能的出現并不是教師職業的終結,而是教師升級的時代動能。面向未來的教育圖景,是“人類智慧+人工智能”協同互補。人工智能是教師的助手伙伴,教師要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習體驗的設計師、高階思維的助產士、情緒價值的導航員、倫理道德的好榜樣。教師要提升智能教育素養,善用技術高質量育人。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