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人才“嚴管”“厚愛”都不能少
http://www.fs-bby.com2025年03月31日 10:47教育裝備網
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既需要“厚愛”,也離不開“嚴管”
近日,據光明網報道,廣東某高校教務處官網公布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全校本科生學業預警名單。經審查決定給予全校(包括三個校區)共737名學生學業預警,給予134名學生學業預警并第一次降級試讀,給予81名學生學業預警并再次降級試讀。
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大學是一勞永逸的“舒適圈”;殊不知,“上了大學就輕松了”“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觀念早已不合時宜,成功進入大學哪怕是名校并非終點,而是接續奮斗的新起點。
“學業預警”本質上是一種過程性評價,有助于大學生及時校準偏差、進行“亡羊補牢”。學業預警作為一種制度性安排,通常是指大學針對可能或已經出現學習問題(如曠課過多、掛科頻繁、所修學分不夠)的學生,通過警示、溝通和幫扶措施,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學業預警不是“處分”和“懲罰”,而是學校對學生的關懷與護航;早發現、早預警、早行動,學業預警的目標就是突破學業危機,幫助學生重回正軌。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需要情感和溫度;那些被學業預警的大學生,同樣需要“有溫度的教育”。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筆者發現,只要多管齊下加強監督引導,被學業預警的大學生大都可以順利完成學業,開啟新的人生征程。
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既需要“厚愛”,也離不開“嚴管”。對于高校而言,人才培養從入口到出口都應該將“嚴”字貫穿到全流程;一旦“寬松軟”,人才培養的質量難免就會打折扣。
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沒有羅盤的航行。那些學業荒廢的大學生,大都是因為失去方向、缺乏動力。部分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缺乏相應的生涯規劃,導致他們的人生失去了航向。教育作為一盞“希望之燈”,承載著公眾對社會流動的希冀。“讓學生忙起來,讓教學活起來,讓管理嚴起來”,既要嚴把“入口”也要嚴控“出口”,讓“學歷不易得”成為社會共識。建立淘汰機制,通過合理加大學業強度的方式來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得到了高校乃至全社會越來越多的價值認同。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從嚴把牢畢業“出口”,對學業不合格者說“不”,不僅有助于守望教育公平,也有助于激發教育活力,促進社會流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業預警”只要科學合理、審慎操作,就能有效助力高校人才培養。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學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