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的“新人才”能力圖譜
http://www.fs-bby.com2025年03月25日 09:45教育裝備網
當前,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以指數級的速度創新迭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正加速價值鏈的破裂與重塑,催生出全新的生態系統,行業邊界愈發模糊,人和機器的智能邊界正在重新定義。當機器的學習周期壓縮至人類教育周期的千分之一,傳統能力框架的解碼與重構已刻不容緩。“新人才”的能力圖譜已輪廓初現,亟待我們去探索和構建。
第一,人機協同能力。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在進化途徑和本質屬性上存在顯著差異,各自有著獨特的優勢和適用范圍,并無高下之分,而是形成互補性發展格局。人工智能擅長處理實時數據計算與結構化信息分析,人類智能則在非結構化決策(如模糊邏輯判斷)、價值創造(如倫理決策)和情感交互(如具身化溝通)等領域展現不可替代性優勢。
未來社會的創新發展,需要構建人機智能深度融合的新生態,這種融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工具整合,更是理念和認知層面的協同進化。這要求每個學習者能夠熟練掌握與AI系統的交互技巧,理解AI的工作原理和局限,了解AI使用的倫理邊界與價值判斷,有效整合與使用AI提供的數據和分析結果。通過探索找到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協同的黃金結合點,讓人機協同成為智能形態的進化。
第二,創新思維能力。當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大部分的標準化創作時,單純模仿和重復性工作已逐漸被機器取代,這就要求人類的創新價值向更高維度躍遷。其中,批判性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能夠獨立思考、審辯式思考、拓展認知邊界、挑戰生成幻覺、具有批判思維的人才將更具競爭力。創新思維能力體現在能夠提出新問題、探索未知領域、挑戰固有思維框架等,并利用AI工具輔助實現創新目標。
智能時代,更需要勇于挑戰已有的“標準答案”、既定的“游戲規則”、敢于領跑的人才儲備。
第三,社會情感能力。越是人工智能無處不在,越需要人類智能的補充,更要關注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社會情感能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人類的情感、同理心、心理韌性和社會交往能力是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未來的“新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情感共鳴能力,以應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問題。社會情感能力不僅有助于個人的職業發展,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世界經濟論壇(WEF)最近發布的《2025年就業未來報告》中的數據和觀點也再次驗證,即預計到本世紀末39%的工人核心技能將發生變化,而創造力和情商進入了未來技能必備清單中。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