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教師需求“小切口”創建智能體
http://www.fs-bby.com2025年03月18日 09:31教育裝備網
如何讓智能體成為教師的“助手”而非“玩具”?我們最初從備課資源切入。以科學學科為試點,我們利用基于科學課標打造的“科學課標小助手”智能體,以大模型為引擎,對課標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從哲學層面思考科學課堂內核,幫助教師進行核心問題的篩選。同時,對于教學中跨學科內容的研究,使用“義教階段跨學科課標”智能體,輸出學習目標在全學科中的相關內容,幫助教師形成全學科思維。
初期團隊曾陷入盲目追求模型復雜度的誤區。“我們需要的是能分析教師需求的智能體。”教師的話點醒了我們,教育智能體要解決教師教學中的真實問題。于是我們調整智能體構建方向,將80%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知識庫建設中。
在探索中,針對教師對AI“輸出不可控”的疑惑核心點,我們設計了“雙校驗系統”:所有回答必須標注知識來源(如“根據2022年版課標第23頁”),并提供人工修正入口。當問詢課程標準智能體相關問題時,在回答后,會標注出所有內容的具體出處,這也方便教師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課程標準。
當前,學校智能體已進入“教師共建”階段,形成了三類特色應用場景:
教學設計的“靈感加速器”。接入DeepSeek助力課標小助手后,依據課表助力教學設計形成時,教師們不僅能看到智能體對于課程標準的搜索和理解,還能夠看到過程性的思考。
個性輔導的“數據參謀”。根據教師的具體需求,學校搭建不同的智能體。比如數學學科最近想依據學生的錯題情況,當堂給出這道題的相關練習。學生們通過拍照,借助學校創建的“舉一反三”智能體,可以依據圖片生成同樣的知識點,但情境和內容描述不同的題目。
專業成長的“智能導師”。學校為教師研發了“發展導航儀”,依據教師上傳的個人獎狀、學科研究成果等,設立了未來發展目標,如“五年內達到區級骨干教師水平”,系統即呈現課例研究、論文寫作、課題研究等具體的發展路徑,并匹配本校骨干教師的成長案例。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