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德國的工業4.0戰略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戰略之后,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該規劃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頂層設計方案,為中國制造企業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突破瓶頸、實現跨越發展指明了方向,助力中國制造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長虹作為中國家電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早就將信息化和智能化運用到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早在兩年前,長虹就開始著手“智能制造”體系的建設。
提起“智能制造”,你腦海中是否會浮現如此場景:空曠的工廠里,機器人向程序發出語音指令,制造工具開始運行,一臺臺毫無生命力的產品被生產出來。工業制造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卻失去了“手工制作”的人情味。而長虹的“智能制造”,多了點與眾不同。
在長虹多媒體工藝所的大屏幕上,紅紅綠綠的數字占據了整個界面,隨時刷新,有條不紊,屏幕的另一端連接著長虹的“智慧工廠”。這塊屏幕幫助觀察每個工廠的生產情況,一旦發現異常,能夠及時反饋,給工廠生產提醒。生產智能化和自動化是趨勢,但只是生產的手段和方式。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長虹工程技術中心是長虹進行智能制造體系研發和創新的重要部門,在他們的努力下,具有長虹特色的智能制造體系正在不斷成熟,據工程技術中心項目部部長李冬介紹,長虹智能制造的目標,是逐步實現工業制造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
和CHiQ電視一樣,長虹智能制造也有個洋氣的簡稱:CHiM。CHiM是長虹智能制造的英文縮寫。CH既代表長虹(Chang
Hong),又是China的前兩個字母,這也意味著長虹在智能制造領域不僅是“川軍”的代表,也更要為中國家電智能制造做出貢獻。而iM則是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的縮寫。“這是一項長期工程”李冬解釋道。智能制造CHiM體系的實現,需要三個階段。首先是信息化階段,也就是智能制造CHiM1.0。通過有效的信息監控,實現庫存定制,讓庫存周轉降低80%。長虹多媒體信息展示中心的信息展示板,就是在為智能制造的“信息化”做貢獻。第二個階段,是自動化。通過模塊化的生產方式,來料加工,將庫存周轉率提升40%。而智能制造的終極階段,則是“智能化”,在這個階段,庫存周轉率可以提升80%。“現在,我們實現了信息化,正在朝著自動化邁進。”
李冬認為大數據在智能制造中非常重要,事實上早在八年前,長虹就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力求在研發、制造、交易等諸多環節實現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深度融合。信息化讓智能制造的工程師們心中有數,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這也與“中國制造2025”政策不謀而合,長虹,也引發了業內的“數據風暴”。
技術“熱門”遠遠不夠,實現智能制造,更要學會“暖人心”。智能制造CHiM3.0是完全實現個人化定制,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深刻洞察用戶心理,用優質的服務時刻“暖”著用戶的心。
此外,2015年11月,美菱發布公告,擬非公開發股票募集資金15.7億元,投資發展智能制造、智能研發能力建設及智能家電技術新產品開發、智慧生活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來源:中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