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帶來了全新思維,引導著每一位‘知識的探索者’從好奇心、想象力走向創造力。”雞年伊始,科普界諾貝爾獎“卡林加獎”獲獎者李象益教授,走進北京中教啟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教股份),以“世界科普教育走向與科技館創新”為主題,為中教股份的員工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科普報告。
培養創新思維 注重“非正規教育”
報告會過程中,李象益教授不斷采用模型、視頻、魔術、實驗等方式展示全世界及國內的科技教育案例。他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運用多元數字化、移動化、網絡化的技術與工具實現隨心學習。科普提高科學素養至少有四個層次,科學知識積累、科學應用能力、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和價值觀,而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的科普停留在知識傳播層面。”
“我們的教育很大程度地停留在淺層次上,比如我們中國科技館門口每天來十幾個大巴車,帶著七八百個學生來,但是到科技館里頭,在一個展品面前只停留幾分鐘,轉一圈就走了。”李象益教授表示,這種教育屬于無目標的非主動性學習。而美國很多科技館里是有老師帶著學生有目標、有組織地系統學習,參觀完成之后還會進行小組探討,這叫“非正規教育”。這種有目標的學習,會啟發學生的思維,從知識層面的傳播提高到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層面,甚至是精神價值觀這個層面。所以我們在科技館或者說科技教育應該加大“非正規教育”的比重,推進深度理解和深度學習。
科普教育: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李象益教授高度關注移動互聯網新興技術,但他強調那還是手段,科普教育提高科學素養的目標不能忘記。青少年是科普教育的主體,“全世界的科普箭頭都是向下的,關注科普,就是關注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
新興技術不完全掌握在專家和專業手里,而實際上是掌握在公眾手里。李象益教授指出,這就要求教育方式的轉變,把原有的灌輸式教育理念轉化為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甚至是科學精神的傳播,把科學傳播變成注重當前,注重未來的探索過程。
“我們要從告訴孩子們‘是什么’轉變為讓他們來問‘為什么’,讓他們學會情境觀察、思考、提出問題,這個過程太寶貴了,正是科學思想和方法的養成。不斷的‘為什么’,激起的就是好奇心。科學家是什么?不就是具有好奇心的長大了的孩子嘛!”
讓左、右腦都積極地開動起來
“很多時候,左腦和右腦可以根據工作任務的性質,進行自我調節,輪流占據支配的位置。”在講到全腦開發這一環節時,李象益教授讓全場中教股份的員工,左手捏右耳、右手捏鼻子,又迅速右手捏左耳、左手捏鼻子……不斷循環往復,這讓全場頓時歡聲一片。
科技教育重在創新
“科技館是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才的孵化地,在科技理念方面,我們依然在緊跟世界教育科學的走向。”李象益教授坦言,在“互聯網+”時代下,中國的科學教育、科普教育還與世界有一定差距,很高興有像中教股份這樣的教育企業在完善和彌補科技館教育的不足,為中國的科技教育做貢獻。
科技教育之路 中教股份任重道遠
伴隨著中國教育現代化事業的發展進程,中教股份始終堅持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思想,如今中教股份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教育信息化、現代教育裝備的領航者和知名品牌,主營業務涵蓋教育信息化、現代教育裝備、校外科技教育及教育創客四大核心領域。
中教股份校外教育團隊面向中小學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青少年宮以及學校科技教育、學校科技樓、實驗樓提供規劃設計服務、課程設計服務、教育裝備以及師資培訓、運營指導服務等。目前已經成功助力濰坊市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湘潭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孝感市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玉林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等全國各大科技教育基地的建設和運營。
中教股份深刻解讀李象益教育的指導,科技教育的創新,首先是理念目標,產品不能停留在知識傳播的層面上,要進一步提高到思想方法;第二是技術,互聯網背景時代,一定要集中研究移動互聯網技術在科技教育上的應用,比如大數據問題、新媒體、數字技術、以及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第三是創新,要推動科技教育產品的創新,不能只做簡單克隆。
中教股份深知在科技教育的問題上,要引導學生做好參與、互動、體驗的環節,讓更多的青少年主動加入學習中,把提升青少年科教教育質量作為企業發展的目標和使命。